天下雜誌換日線報導|「南非白人正遭受迫害,成為難民」?談談我在當地多年的觀察
- Joanne Lan
- May 21
- 4 min read
Updated: Jun 3
南非絕不完美,這個國家也確實面臨著許多結構性挑戰,包括貧富差距、治安犯罪、種族問題等等。但這些問題,不應該被簡化為「某個族群正遭到迫害」這樣的單一敘事。
一通原本只是家常寒暄的視訊電話,意外把我拉進了一場關於南非、關於新聞、也關於種族的對話。
我和堂姐一家視訊時,她的白人老公突然提起一則最近在美國社會引發廣泛爭議的報導:美國正在接收來自南非的「白人難民」。堂姐夫更語帶沉重地提到,最近他在社群媒體上,經常被演算法推送各式「南非黑人欺負白人、對白人族群越來越不友善」的諸多「現場影片」,讓他開始認真猶豫,是否還適合帶著小寶寶來南非參加我們的婚禮。
堂姐夫作為新手爸爸,他會擔憂小朋友的心情與對南非治安的焦慮,我完全可以理解。但身為長年生活在南非的我,他所轉述的種種「新聞」和「現場」狀況,也不禁讓我感到錯愕──這些內容,怎麼和我的南非日常生活相差這麼遠?

媒體的片段與生活的多面
首先要強調,南非部分地區的族群矛盾與衝突仍確實存在,美國保守派媒體對當地「白人農民遭受暴力攻擊」的報導,更已不是新鮮事。
但這次,美國政府正式為這些「南非難民」加速敞開國門,總統川普更將其稱之為對阿非利卡人(Afrikaner)的「種族滅絕」,卻明顯影響了外界認知,讓不明情況者容易產生嚴重誤解。
這樣的敘事,對於每天身處南非的我們而言,更顯得既陌生又無力。因為它們忽略了這個國家更大的背景、更廣的群體,以及多數人每天所過的日常生活。
我告訴堂姐夫:「至少我們社區一切如常,市區咖啡店人來人往,我也每週一如往常地去上皮拉提斯課。」我們努力安撫他,也試圖傳達另一個面向的南非。
但那場視訊讓我深刻體會,有些國家的故事,是無法透過一則新聞或一支影片來完整訴說的。

南非被貼上的「危險」標籤
南非絕不完美,這個國家也確實面臨著許多結構性挑戰,包括貧富差距、治安犯罪、種族問題等等。但這些問題,不應該被簡化為「某個族群正遭到迫害」這樣的單一敘事。
事實上,南非的歷史與現實,從來都不是非黑即白:這是一個曾經歷種族隔離制度的國家,也是一個持續努力彌補過去創傷、邁向共融的地方。今天的南非社會,正在面對各種資源重新分配與轉型正義的拉扯──而這些政策的推展,更無法只透過「誰是受害者、誰在壓迫誰」的視角來理解。
例如,在過去長期遭到迫害的黑人族群眼裡,他們如今的生活,仍因過去不平等的政策而受限──難以取得好的教育與社會資源、也沒有好的居住環境;但同時間,也有一群南非白人,始終認為在種族隔離政策解除之後,所有南非政府的決策,似乎都隱藏著那麼一點「報復性」的意味。
至於移居到此,身為既非黑人、亦非白人的亞洲人,沒有實質上經歷過這段歷史的我,又有什麼立場,在不去理解各式衝突事件背後的複雜脈絡前,就輕易做出判斷呢?──更何況,是遠在千里之外,單憑一則新聞、一則影片,就對整個國家貼上標籤、做出定論?
然而,這卻是如今許多傳統媒體和社群網站,對南非、以及其他國家的常態:以單一新聞事件輕易定位一個國家、一個社會甚至一個種族,而這些刻板印象與偏見,則在演算法的強力推送下,逐漸成為越來越多人眼中的「真實」。
旅人的眼睛與生活者的心
我從小就往返南非與台灣,長大後更選擇在這裡定居與創業。身為一位從事旅遊業的台灣人,我接觸過無數對南非充滿好奇,卻也帶著慎重疑慮的台灣旅客。
南非的美,常讓人一見傾心。從花園大道的沿海風光,到桌山的壯麗景觀,從葡萄酒莊園的寧靜,到國家公園裡野生動物的震撼。這裡確實有危險,但也有希望、有溫度、有令人驚豔的文化與生物多樣性。

我常認為:「新聞說的不盡是假的,但它不能代表全部。」
現今的新聞或社群媒體,為了抓住眼球,不時會放大恐懼,以聳動的標題擄獲讀者注意力。但實際居住在這裡的我們,卻感受到截然不同的現實──生活中是有不便,也有挫折。但同時間也有更多笑聲與擁抱,並認識了無數想讓這個國家變得更好的,不分族群的在地人們。
當世界為南非貼上標籤,我選擇留下來講更多故事
那天視訊結束後,我久久無法平靜。不是因為堂姐夫的焦慮,而是因為那份無形的距離感。即使我們再親近,我分享了再多的日常片段,如今他心目中所投射的,似乎仍是另一個版本的南非,一個我幾乎不認識的南非。
作為一個來自臺灣的女性創業者、在這裡長期生活並且準備成家,我深知自己在南非的角色,儘管並非土生土長,卻不應該置身事外──我的責任不是一味替南非辯護,而是盡力說出我在這片土地上,親身經歷的真實故事。
如果你也對南非旅遊有興趣,不妨多看幾個角度、多聽幾個故事。除了新聞,還有我們,這些每天生活在這片土地、與它一起成長的人。
Commentaires